定航:谋划2018中国高质量发展走向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落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关注解决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聚力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
◆ 此为《瞭望》两会系列报道之一
定航:谋划2018中国高质量发展走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总体态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一连用了四个词来概括,即“内外兼修”、“厚积薄发”、“卓尔不群”、“独领风骚”。
具体到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黄守宏表示,成绩单更为亮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好于预期,有些甚至是转折性的变化。比如
经济增长6.9%,是近五年来第一次回升;
居民收入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
财政收入扭转了过去五年增速放缓态势;
企业利润增长了21%。
“应该说2017年的成就,也实现了本届政府的圆满收官。”黄守宏说。
以此为坚实基础迎来的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站在这一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需要应对外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同时在内部发展中要聚焦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改革难点和攻坚要点,爬坡过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们看来,这就要求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和发展。
“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有新布局和新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出席会议(鞠鹏摄/本刊)
6.5%增长目标可谓“攻守兼备”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这是对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落实。”张占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是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回应。“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指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对发展目标的设定,还是对重点任务的部署,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设定就体现出了这一鲜明的导向。”王军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速确定为6.5%左右,虽和去年的预期目标相比没有变化,但背景却大不一样。当时是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而现在面对的则是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础。“6.5%左右表明政府淡化了对GDP增速的追求。”
对比过去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张占斌还发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确定一个预期目标后,实际执行时往往争取更好的结果。“现在,在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牢固的情况下,可以容忍经济增速稍微低一点,既体现出了中国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也反映了中国推动改革和调整的意志。”
“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就要矫正过去对速度的偏好。”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有意不把目标定得太高,“因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各地发展的一个标杆,各地都会向着这个标杆去努力。把目标定在6.5%左右,按照过去历史经验,通常情况都会高于这一指标。”
更进一步看,6.5%左右的增长,既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又更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追求更高的增长,势必要花更大的精力,也需要更高的投入。”刘尚希认为,6.5%左右的增长目标可谓“攻守兼备”。
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张占斌指出,接下来的三年里,经济平均增速只要达到6.3%左右,就能够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就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预期目标留有余地的用意就在于,更好集中力量调配各种资源,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
这也得到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的印证。黄守宏表示,“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得到保障,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有关系。在合理区间内,着力推动改革、促进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风险,今年整个经济预期目标的设定都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改革新起点
再解放、再深化、再扩大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中确定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赢得更大的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一连用三个问题描述了2018年的改革坐标。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2018年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在张占斌看来,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把改革继续深化下去。“三个‘再’充分表明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
从改革内容看,刘尚希指出,要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是必然要求,这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2018年的主线,也是今后三年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大量的体制机制性的问题,要义在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要素配置也确实向着市场化方向迈进,但还不够。”刘尚希说,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要素市场里又包含了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方面。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与金融改革相关,人才的优化配置与事业单位体制和社会身份体制改革等紧密相连,降低用能成本与电力市场改革分不开……“这些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就难以做到。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的问题。”
张占斌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重点工作的建议也彰显了改革再出发的坚定信念。比如。在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提出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放管服”方面,工程审批时间要再压减一半,到现场办的事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等。
尤其是关于“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的部署,更加释放出了强烈的改革信号。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等,都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需要推进的重大改革。随着这些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将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与活力。
开放也体现了更大的力度。比如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等。
三大攻坚战瞄准三个“确保”
刘尚希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大攻坚战虽是三年完成的任务,但2018年需要在三大领域都取得突破。正因为如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上,金融风险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日图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主要是底数清不清、存量怎么处理、增量怎么防范三大问题。
“这两年经过清理,明面上的政府债务得到控制,但隐性债务依然要加大清除力度,制度上全面消除‘中央会兜底’的错误思维和‘唯GDP论’的政绩观。”乌日图说,要真正落实政府债务责任终身制,让举债的责任和收益相匹配,同时加快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失衡的问题。
围绕着精准脱贫的部署,乌日图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下,逐步将扶贫范围下沉,从过去的扶贫县到扶贫乡,再到扶贫村,最后到扶贫户。“目前的重点是要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不仅是扶贫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社会保险等工作也要更加精准,把党中央的政策红利,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污染防治方面,两会代表委员认为,打好这一战役,将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支撑。治污攻坚的过程,也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的过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将有效引导资本投向,推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时,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还能让贫困地区从绿色中掘金,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打赢三大攻坚战也是宏观政策的指向。”王军结合宏观政策部署指出,这一方面体现在资金的投向和流向上。比如财政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货币政策也提出要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则是从具体指标上传递出防控风险的信号。比如2.6%的财政赤字率虽比去年预算低了0.4个百分点,但并不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而是在财政总量已经巨大的情况下,量入为出,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既保证了财政的聚力增效,同时也向地方传递出财政不能过度扩张的信号。而货币政策方面,对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要求也从过去的“管住”变为“管好”,且放弃了连续9年明确的M2具体指标。“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的同时,也从渠道上加强了对风险的防控。”
全方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受访代表委员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理念与情怀,这是实现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张占斌结合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指出,从具体预算安排看,去年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4.9%,今年提高到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去年的12.2%提高到今年的12.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由去年的7.2%提高到今年的7.3%。这些都体现了财政投入对民生领域的倾斜。
多位代表委员还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自身花钱的约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更是大篇幅着墨民生。围绕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分别从着力促进创业就业、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等八个方面作出了详细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连门票降价都提到了”。在陈智敏看来,针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一些委员看来,政府工作报告就应该像这样,既有宏大叙事,也注重解决与老百姓相关的实际问题。
政府对民生的重视还体现在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了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过去我们统计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实事求是地说,城镇常住人口去登记失业的很少,对就业情况的反映就不是很准确。”张占斌说,这一预期目标涵盖了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可以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能更好感受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
政府自身建设的部署也体现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落实。比如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价;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绝不辜负人民公仆的称号;干出群众的好口碑等,都表明政府更加注重人民的感受。再比如谈到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要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1期
延伸阅读
☞ 新征程是走出来的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